
1. 一文钱,即一个铜板,在民国时期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约2元人民币,大约能买一个早餐油饼。
2. 大洋通常指的是民国时期的袁大头或鹰洋现大洋,是银质的货币。一块大洋的价值在当时非常可观,其购买力随着民国时期不同阶段的经济状况而变化。
3. 在民国初期,一块现大洋的购买力极为强大,能租下一整套大院,例如鲁迅曾以3500块大洋购买的四合院就充分显示了当时四合院的价值。以现代的房租水平来估算,一套四合院一年租金可达百万以上,每月租金近十万,因此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约等于现在十几万元。
4. 到了民国中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有所下降,但仍然相当于现在的大约500元人民币,能够购买十斤猪肉(按现代价格约300元)、30斤白面和十斤大米,这些食品的现代总价值也大约在100元左右。
5. 民国后期,现大洋的购买力进一步下降,1938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缩水到相当于现在大约200多元人民币,只能买十斤肉或30斤杂粮。
6. 到1945年,一块现大洋的购买力跌至仅能买到30斤玉米面,按照现代市场价格,大约值几十元人民币。
7. 现大洋的贬值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现大洋被废止,纸币逐渐成为主流交易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