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既“内向”又“外向”

来源:懂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03 14:24:06
文档

既“内向”又“外向”

我们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特征,即我们认为好的部分,即“好我”,展现出来;而把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即“坏我”,隐藏起来,隐藏的很深,甚至不自知。“好我”的形成,是童年时父母对的期待;而不符合的部分就是“坏我”。因此,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去和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害怕“坏我”的出现会破坏这种联结。但“坏我”并没有消失,它被压在潜意识深处,很久很久,它其实也很渴望出来。有时候也知道“坏我”并不是真的坏,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建立联结,而不习惯用“坏我”,害怕用“坏我”,因为我们害怕未知。
推荐度:
导读我们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特征,即我们认为好的部分,即“好我”,展现出来;而把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即“坏我”,隐藏起来,隐藏的很深,甚至不自知。“好我”的形成,是童年时父母对的期待;而不符合的部分就是“坏我”。因此,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去和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害怕“坏我”的出现会破坏这种联结。但“坏我”并没有消失,它被压在潜意识深处,很久很久,它其实也很渴望出来。有时候也知道“坏我”并不是真的坏,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建立联结,而不习惯用“坏我”,害怕用“坏我”,因为我们害怕未知。

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它藏在潜意识深处,甚至怎么努力都无法触及的地方。《人格与阴影》中提到。
我们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特征,即我们认为好的部分,即“好我”,展现出来;而把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即“坏我”,隐藏起来,隐藏的很深,甚至不自知。
“好我”的形成,是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期待;而不符合的部分就是“坏我”。因此,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去和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害怕“坏我”的出现会破坏这种联结。但“坏我”并没有消失,它被压在潜意识深处,很久很久,它其实也很渴望出来。我们有时候也知道“坏我”并不是真的坏,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建立联结,而不习惯用“坏我”,害怕用“坏我”,因为我们害怕未知。
按照上述观点,就是越外在的表现出活泼开朗,而你的内心越是不会轻易向他人打开。而且你外向的分值越大,你内在的自我封闭就越大。那越自信的人内心越自卑吗?这个好像有点说不通,只有你内心相信你自己,你才会去敢于做这件事情,才会在行动上表达这份自信。如果你的内心是不相信自己的,你就不可能表达出自信。难道是这样的:你在原生家庭中,每冲银一件事情你都要求表现出,我行,我可以,也就是不能示弱。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表达出,我不行。所以,他会把“我不行”的那个自己锁在潜意识深处。我只有做的比其他人做的都好,才会满足我的自恋,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现在想改变,就是要打破这份自恋。
但我还有一个疑问,应该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是自卑的呢?而且我们大部分人也知道自信是好的,自卑是不好的。那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与外界的连接的方式是自卑而不是自信。难道我们不喜欢一个自信满满的自己吗?这个我思考了一下,应该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父母是希望孩子自信,但他们给孩子的反馈都是负反馈。家长往往只会注意到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每当我们尝试一件新事物,做的不好的时候就会接收到负反馈。所以,以后每次尝试新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犹豫、不敢、害怕、不自信;第二,我们在表达自信,也就是我能行的同时是在满足自己的自恋,同时又可能会打击到他人的自恋。所以,我们在表达自信的同时有时也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联结,因为,你在用行动表达我比你强。
那如何做到改变呢?例如,想更自信,更勇敢等等。书中给到一个方法就是你既可以A也可以-A,也就是说你告诉自己,你既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也就是努力把潜意识中的那个自己唤醒。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方法——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的。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法。
文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女孩牙齿中间有条裂缝。她认为这条裂缝不好,就在自己喜欢的男孩面前想掩饰自己牙齿的裂缝,结果显得极不自然。那么用书中的方法如何分析呢?坏行为:掩饰裂缝;目的:让自己在喜欢的人的面前表现的更完美。最后心理咨询师给她找到一个方法:用牙缝向那个男孩喷水,这就是他们相爱的开始。她给自己的牙缝找到了更好的表达,从此,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的牙缝是可爱的了,不再可以掩饰它。这就是艾瑞克森的经典的治疗故事,他坚持的原则就是,帮助来访者优雅的表达自己。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自己呢?例如,我在和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下,通常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这种行为让我自己很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怯懦、胆小。这种怯懦胆小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认同他人来得到他人的认同,也就是希望我在他人心中是好的,也就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而这个方法在这里好像行不通了,有时我们就是要直面不同,就是要打破这份自恋才可以成长。我发现我的很多困惑与问题到来自于这里——维护自己的自恋,即我是好的,我在他人心中要是好的。
但我还是想尝试一下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一下。我之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我觉得不同就是对立。这只是你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思维,其实不同观点是可以并排的而不一定非的是对立的。其实,那个不同的观点和“牙齿的裂缝”有点相似,你觉得别人会认为“牙缝”是不好的,就想掩饰,掩饰就一定会不自然。你自己也一定会不舒服,你也一定会把这种不舒服传递给对方。所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更有利于联结;所以,你要想办法把自己的“牙缝”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就算你找不到更优美得表达方式,你也可以告诉自己这是不同而不是对立,你表达起来也就更自然。
无论是“好我”,还是“坏我”,我们都能把它真实的表达出来,那时候我们展现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那样的我应该会让自己最舒服,你的舒服也会传递给他人。这难道不是我们需要的吗?
(武志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读后感)

文档

既“内向”又“外向”

我们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特征,即我们认为好的部分,即“好我”,展现出来;而把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即“坏我”,隐藏起来,隐藏的很深,甚至不自知。“好我”的形成,是童年时父母对的期待;而不符合的部分就是“坏我”。因此,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去和他人建立联结。我们害怕“坏我”的出现会破坏这种联结。但“坏我”并没有消失,它被压在潜意识深处,很久很久,它其实也很渴望出来。有时候也知道“坏我”并不是真的坏,只是我们习惯了用“好我”建立联结,而不习惯用“坏我”,害怕用“坏我”,因为我们害怕未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