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热妄行紫斑通常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紫斑,多出现在双小腿伸侧,且呈对称性分布。这些紫斑可能会轻微瘙痒,按压不褪色,有时会略微凸起于皮肤表面,大小不一,可能从粟粒到榆钱大小,甚至更大。这类紫斑通常会在两周到三周内自然消退,但之后可能会复发,分批次出现。
湿热下注紫斑则常见于青年女性,紫斑多出现在两小腿或大腿部位,颜色呈紫色或紫红色,伴有梅核大小的硬结,触摸时会感到疼痛,周围可能有轻微肿胀,硬结消退后通常不留痕迹。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肢体沉重感、屈伸不灵活等症状,口中感到粘腻,大便不顺畅,女性还可能出现带下粘腻且带有腥臭味的情况。
脾失统摄紫斑属于阴斑范畴,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皮损颜色较暗,平坦无突起。伴随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食欲减退、疲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鼻衄、便血或妇女崩中漏下的症状。舌质淡白无华,脉象细弱,特别是关脉更为明显。
脾肾阳虚紫斑同样属于阴斑范畴,紫斑反复出现,多见于双下肢,颜色淡而散开,不融合。伴随的症状包括肢冷恶寒、大便溏薄、五更泄泻、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腹部隐痛喜温喜按、口淡无味、小便清长等。每遇寒冷或劳累后,症状会加重。舌质淡,脉沉细。
瘀血阻滞紫斑常见于"紫黑斑"、"紫印"、"青记"等病症,自幼或青春期开始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进展缓慢,颜色为紫色、紫褐色或青紫色斑片。这些紫斑通常不会引起全身症状,表面光滑,可出现在胸背腰腹、四肢、颧颞、前额或眼睑等部位。紫斑上可有毛发生长,舌质可能有瘀斑,脉象涩或正常。
寒凝血滞紫斑也属于阴斑范畴,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发生在面部、鼻部、耳廓、手足背等部位,尤其在冬季症状加重。舌质淡,有瘀斑,脉象沉细迟缓。
通过对不同紫斑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好地区分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