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仓法施工原理基于混凝土在初期未完全凝固时能够释放内应力的特性,通过将建筑物地基或大面积混凝土平面结构划分为多个区域,按照特定的施工顺序进行浇筑。这种方法类似于下棋,隔一段浇一段,相邻两段间隔时间不少于七天,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受到激烈温差及干燥作用的影响。
具体实施时,底板分段长度不宜超过40米,侧墙和顶板分段长度不宜超过16米。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短于七天,跳仓接缝处需按施工缝的要求进行设置和处理。这种综合技术措施不仅解决了超长、超宽、超厚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和防渗问题,还创新性地避免了传统施工方法中的后浇带设置。
跳仓法的主要技术包括:首先,通过"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为主"的原理,科学划分"跳仓块",采取材料、结构、施工管理综合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缝;其次,采用长墙配小直径、高密度水平钢筋,底板加铺钢筋网,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再次,选择低收缩性水泥,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从而有效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和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此外,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中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和混凝土的坍落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极限拉伸变形;最后,加强信息化施工,采用测温法实现温控,通过塑料薄膜保湿加草袋保温的综合养生措施,尽快回填覆土,以达到缓慢降温,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降低约束应力。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跳仓法成功地解决了超长、超宽、超厚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和防渗问题,确保了工程的抗裂安全度。这种方法不仅突破了国内规范中地下长墙变形缝许可间距的规定,还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