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GIS体系结构主要由客户端、服务器端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协议所构成。这种体系结构经历了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现今广泛应用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在客户/服务器模式中,网络GIS被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机通常是承载最终用户使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设备,可以是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它们通过网络与服务器进行连接。服务器则负责提供数据和服务,如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等功能。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一定的协议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协调处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逐渐崭露头角。这种模式将网络GIS的体系结构进一步细化为三层或更多层。在典型的三层体系结构中,包括客户端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以及GIS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客户端浏览器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展示结果;网络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则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访问,它们与GIS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进行交互,获取数据并执行相应的空间分析操作。
除了C/S模式和B/S模式外,网络GIS体系结构还有集中式体系架构以及C/S与B/S混合模式等。集中式体系架构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组成中央服务器,负责资源和任务的统一调度。而C/S与B/S混合模式则结合了C/S模式和B/S模式的优点,根据具体需求灵活选择使用哪种模式。
总的来说,网络GIS体系结构的发展使得GIS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分布式计算环境,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不同的体系结构模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例如,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的场景,可能会选择C/S模式以确保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响应;而对于需要广泛访问和共享信息的场景,则可能会选择B/S模式以方便用户的远程访问和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