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献血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事实和常见观点。
献血与健康
1. 献血并不会导致“伤元气”。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会很快补充上来。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能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
2. 反复献血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献血可以降低血液粘滞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意义。
3. 献血可以提高造血功能。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反馈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的生成。
献血与长寿
4. 按规定献血,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还可能对延年益寿有积极影响。
献血与血脂
5. 献血可以降低血脂。献血后,通过正常饮水,使自己的血液稀释,使血脂降低。
献血与心脏病
6. 献血可以预防心脏病。研究发现,与经常献血者比较,从不献血者的心脏病发病率竟要高出2倍之多。
献血与骨髓
7. 长期定量献血对骨髓象没有影响。骨髓象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质量和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献血与贫血
8. 献血不会引起贫血。献血只是血液的暂时少量减少,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不影响人体血液的再生功能。
献血与免疫功能
9. 多次献血后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没有变化。长期献血对细胞免疫功能这3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对血液质量没有影响。
献血与大脑供血
10. 献血不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献血400毫升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不会有影响,亦不会减少大脑的总供血量。
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
1. 年龄:18-55周岁。
2. 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 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千帕)。或:90-140/60-90mmHg,脉压差:≥30mmHg。
4. 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 体温正常。
6. 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 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 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 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 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暂不能献血的情况
1. 半月内拔牙或其他小手术者。
2. 妇女月经前后三天、妊娠期、流产后未满六个月,分娩及哺乳期未满一年者。
3. 感冒、急性胃肠炎病愈未满一周者,急性泌尿道感染病愈未满一月者,肺炎病愈未满三个月者。
4. 某些传染病:如痢疾病愈未满半年者,伤寒病愈未满一年者,布氏杆菌病愈未满二年者,疟疾病愈未满三年者。
5. 近五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
6. 较大手术后未满半年者,阑尾切除、疝修补术、扁桃体手术未满三个月者。
7. 皮肤局限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一周者,广泛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两周者。
不能献血的情况
1. 性病、麻疯病和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 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
3. 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单纯性荨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4. 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5.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6.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
7. 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较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肾炎以及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症、慢性胰腺炎。
8. 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9. 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病症、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
10. 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严重神经衰弱等。
以上信息结合了献血的多个方面,旨在提供全面且准确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