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死后,秦法并没有被废除,反而继续推行。这是因为在秦王看来,杀掉商鞅和那些旧贵族,与继续执行秦法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商鞅变法长达十余年,秦国的国力因此大大增强,这一点已经是共识。无论是作为储君时期还是即位之后,秦惠文君都对此深有体会。如果一种制度能够带来实际利益,那么他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然而,个人恩怨也是一大因素。商鞅严厉处罚了他的两个老师,其中一个还是他的大伯,这使得他在外臣中得罪了王室权贵,因此与商鞅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另一方面,商鞅作为新法的代言人,与秦孝公一起力挽狂澜,救弱秦于水火,功绩卓著。这种情况下,主少国疑,权臣当政,形势自然十分凶险。
秦惠文君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采取行动。作为一国之君,他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处理商鞅。变法期间,新老势力交替,暗潮涌动。这时的秦惠文君需要立威,需要杀猴给鸡看,让大家明白这仍然是他的秦国,他的秦法。
如果商鞅在孝公末年选择急流勇退,像张仪一般安度晚年,也许会避免这种局面。然而,如果商鞅去职而孝公去世,未来的秦国将如何发展,年轻的赢驷能否扛住贵族复辟的压力,都是未知数。或许孝公有嘱托,或许商鞅有觉悟,所以他选择了护国带剑,确保权力平稳过渡。
然而,当王位稳固时,这把重剑就不合适了,甚至可能引发担忧,认为他会欺凌少主。因此,商鞅拒绝赵良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这是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在商鞅死后,秦法继续推行,不仅因为它的有效性,更因为权力的需要。秦惠文君的决策,最终证明了这一点。商鞅的改革成果,成为了秦国强大的基石。
商鞅的改革虽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其成果却是显而易见的。秦国因此变得强大,这使得新法继续推行成为必然。尽管商鞅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改革成果却为秦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鞅的改革成果逐渐显现,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使得新法继续推行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尽管商鞅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改革成果却为秦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惠文君的决策,最终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