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历,也被称为太阳历或公历,是全球广泛使用的一种历法。它依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总计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在平年里,这一时间被简化为365天,而额外的5小时48分46秒则累积至四年,大约等于一天,因此在四年中的某一年会额外添加一天,这一年被称为闰年,其2月则会有29天。
阳历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只有2月例外,通常为28天。为了调整一年的时间长度,人们采取了特殊的月度安排方式,即在7月之前,奇数月份为大月,偶数月份为小月;而在7月之后,偶数月份为大月,奇数月份为小月。如此一来,每年额外的5小时48分46秒就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至于闰年的判定,一般而言,能被4整除的年份即为闰年,例如1984年和1988年。然而,由于阳历年的确切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与365天相比多了5小时48分46秒,四年累加后会多出23小时15分4秒,即大约为44分56秒。若每四年增加一天,那么四百年间就会多出大约3天,因此,每四百年必须扣除这3天来保持精确。于是,又规定了额外的规则:凡遇阳历年份为整百的年份,若能被400整除,则为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但2000年是闰年,因为2月拥有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