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教中,“罗刹”一词源于梵语Rākşasa,意为恶鬼,特指食人肉的恶鬼。根据《慧琳意义》卷二十五的记载,罗刹意味着恶鬼,它们以人血人肉为食,能够在空中或地面快速移动,令人畏惧。
在古代文献中,罗刹还被描述为暴恶鬼,男性的形象极为丑陋,女性则异常美丽,两者都以食用人类为食。这种形象在《梨俱吠陀》中首次出现,最初是印度土著民族的名称。随着雅利安人的征服,罗刹成为了恶人的代名词,最终演变为恶鬼的总称。男性的罗刹通常具有黑身、朱发、绿眼的特点,而女性则像是绝美的妇人,拥有魅人的力量,专门吞噬人类的血肉。
相传,在楞伽岛(即锡兰)中存在一个罗刹女国,这一描述在《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以及《慧琳音义》卷七中均有提及。罗刹不仅具备飞天遁地的神通,还被描绘为地狱中的狱卒,负责斥责罪人。此外,罗刹还被称为阿傍、阿傍罗刹、阿防、旁,其形状多样,包括牛头人手、具有牛蹄、鹿头、羊头、兔头等。
然而,在佛典中,罗刹也誓愿守护佛法和正法行者,成为佛教的守护神。它们常常参与法会,随佛闻法并欢喜奉行。在某些经文中,罗刹甚至转变成为佛教的守护神,被称为罗刹天,是十二天之一。罗刹天呈现出神王的形象,身穿甲胄,手持利刀,跨骑白狮。例如,法华经陀罗尼品中所描述的十罗刹女就是这样的守护神。
综上所述,罗刹在佛教中既有恶鬼的一面,也有守护神的一面,这一形象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复杂多样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