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视为阴性的象征,而太阳则被看作阳性的象征,因此拜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祈愿习俗,她们借此祈求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幸福。
七夕节是一个重要的乞巧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这一天相传是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也被称作“女儿节”。在这一天晚上,女性们会聚集在阳台或庭院中,摆放水果糕点,点燃香烛,面向月亮祈祷,直到深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拜月的传统逐渐形成。中秋节期间,拜月活动由女性主导,因月亮是太阴,而女性归属于阴性,因此女性可以拜月,而男性则不能。在唐宋时期,拜月之风盛行,常与赏月活动结合进行。到明清时期,人们通常在十五日晚上全家团聚,等待月亮升起后开始拜月。最简单的拜月方式是面向天空,直接向月亮祈祷。有的人家会在木架上放置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作为神位,甚至有些家庭会使用月光马儿作为神位,进行焚香祭拜后撤去供品,焚烧月光马儿,分享团圆饼,祈求未来的幸福。
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象,跌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花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家设月光住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清代时,男女都能祈愿,男性会祭灶,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以求得赏罚。祭灶的神像边会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灶王爷被视为一家之主,因此只有“一家之主”的男人才有资格拜。
拜月和祭灶是两种不同的祈祷方式,它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相克的理念,以及男女在不同节日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