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岁多的宝宝正通过双手和双眼来认识这个世界。在大人眼中,宝宝可能觉得他在“抓人”,但实际上,他只是想用手去摸摸看看“那是什么”。当大人有反应时(如闪躲或惊讶),宝宝会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会更加想去摸摸看。
妈妈可以轻轻拉着宝宝的手,让他去摸摸大人的五官,并告诉他这是眼睛、这是鼻子等等。几次之后,宝宝就不太会用力去抓了。
婴儿咬人爱抓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感官来探索周围的事物,例如咬一咬、踢一踢、摸一摸等等,“抓”也是一种探索行为。婴儿抓人更多的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发泄不满或故意伤害。
婴儿由于“自我中心”的特点,难以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因此在抓人时自己不痛,就不知道别人会被抓痛。这种行为不是品行问题,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要根据婴儿的特点进行调教,帮助他们逐渐体验到行为的后果。
要促使婴儿走出“自我中心”,让他们能够换位思考,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对方感到疼痛。孩子抓了家长,家长要夸张地抚摩被抓处,表达出疼痛的感受。孩子抓了别人,也要让孩子感受对方的痛苦,让孩子给对方抚摩并道歉。
必要时,可以让孩子适当体验被抓的疼痛,并经常用这种感受提醒他不能抓人。若提醒无效,可以采用“吃点苦头”的办法,让孩子感到抓人不好。例如,如果抓人不改,就不能得到喜欢吃的东西。
大人一定要坚持对孩子抓人的行为给予否定的反馈,用不满意的表情和否定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不受欢迎,从而产生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