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患者在睡眠中会进行一些复杂的行为,然而醒来后却对此毫无记忆。梦游的行为多种多样,有些患者会起床胡言乱语,有的会穿好衣服烧饭,甚至有的会跑到外面散步,然后回来继续睡觉。这些行为通常在梦游者最熟悉的环境中发生,或者是他们经常做的动作。
梦游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一个法国梦游症患者,名叫雍·阿里奥,他梦游了整整20年。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离开了妻子和5岁的女儿,前往英国伦敦。他在那里找到了工作,娶了另一个妻子,并生了儿子。20多年后,他突然恍然大悟,急忙返回法国。第二天早晨,他醒来后,他的法国妻子看到失踪了20多年的丈夫回来了,悲喜交加地问他:“亲爱的,你去了哪里?20多年来音讯全无。”然而,阿里奥却伸了个懒腰,若无其事地说:“别开玩笑!我昨天晚上不是睡得好好的吗?”
梦游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表明,梦游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大脑的活动包括“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通常,人在睡眠时,大脑皮质的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然而,如果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产生梦游。梦游的行为通常是梦游者平时最熟悉的环境以及经常反复做的动作。
梦游是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对梦游现象感到惊奇,同时也对梦游产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偏见。常人认为,梦游者可能像瞎子一样四处乱撞,然而梦游者的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他们走路的姿势与平时一样。常人还认为梦游者胆子奇大,敢做一些惊险恐怖的动作,然而梦游者很少做越出常规的事,梦游时也极少作出伤害性的进攻行为。当然,梦游者有时由于注意力分散偶尔会跌倒碰伤。常人还有一种偏见,认为不可随便去喊醒梦游者,因为梦游者忽然惊醒会吓疯的。事实上,梦游者很难被唤醒,即使被唤醒了,他也不会发疯,只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还有人认为梦游事实上是在做梦,然而心理学家观察到:梦游往往发生在做梦很少的非快速眼动期。
据统计,梦游者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6%,其中大多是儿童和男性,尤其是那些活泼与富有想象力的儿童,大多都出现过数次。而患有梦游症的成年人大多是从儿童时代遗留下来的。如果将仅出现一次梦游的儿童也算进去,梦游的出现率约25%。一般来说,儿童梦游不算什么大毛病。相比之下,成人梦游则少得多了,但成人梦游则是一种病态行为。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梦游症的具体特征。
治疗梦游症时,必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应该去除不良的精神因素,消除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改善其环境,使之注意劳逸结合和体育锻炼;同时,根据其不同年龄辅以适当剂量的镇静安眠药物,如安定、眠尔通、利眠宁等。据报道,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于临睡前口服丙咪嗪,也有较好的效果。在梦游刚发作时,及时唤醒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于梦游的原因,有催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两种解释。催眠理论认为,梦游状态是催眠可导致的最深状态。如果催眠师将被催眠者诱导入梦游状态以后,命令被催眠者做一些日常事务,被催眠者可以像正常状态下那样完成得很好。精神分析理论则认为,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发作的表现。梦游者总有一些痛苦的经历。这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总之,梦游是一种与睡眠有关的脑功能障碍。在正常情况下,在眼球快速运动阶段的睡眠中,大脑会传递行动指令给肌肉运动系统,如梦见火灾,大脑就命令双脚拼命地快跑。但人还有一种阴断机制,能在睡眠时不让信号传递到肌肉运动系统而使人能安稳地睡在床上。但若这种机制失调,人就会有行动,出现梦游现象。我们所见的梦游大多发生在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阶段,在脑电图上属无梦睡眠。梦游者的躯体方面是睡着的,而感官方面却是部分睡着;大脑皮层广泛处于抑制状态,但还有孤立的兴奋灶。
当然,也有少数儿童由于脑部感染、外伤或罹患癫痫、癔症时,也可能发生梦游现象,这要请医生加以鉴别。成年人发生梦游,多与患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有关。梦游只要不是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不需治疗。如果频繁发生,可请医生用些镇静剂。恐惧、焦虑易使梦游症加重,这就要设法消除恐惧、焦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