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讲台迎冬夏,八方桃李送春秋。
在狭小的讲台上,我迎来了冬天和夏天,送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如同桃李遍布各地。
这副对联表达了教师无私奉献,培育英才的崇高职责。
老师是最普通的职业之一,但也是最为伟大和神圣的。自古以来,赞美老师的诗文数不胜数。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起源于桃符,是我国独特的对偶文学形式。
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艺术。
对对联要讲究押韵、对应,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寓意要积极。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利用汉字特征撰写,是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此,对联所用句式多样,包括律诗、骈文、古体诗、散文、仿词曲等。不同句式适用格型和律不同,宽严有别。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兆敬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