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宋时期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深厚,据《礼记》记载,舜创作了五弦琴,象征着音乐与南方风土的融合。
2. 在先秦时期,琴作为贵族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频繁出现。
3. 考古发现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中的七弦琴、随县曾腊缺侯乙墓的十弦琴和长沙五里牌战国墓的九弦琴,展示了早期古琴形制的多样性。
4. 从汉代到唐代,古琴实物和图像多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壁画、画像石和陶塑,反映了古琴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5. 宋代是古琴制作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官局开始规范化制琴,琴体尺寸统一。著名的春雷琴和九宵环佩琴,均为雷威所制,体现了宫廷及文人士大夫对琴艺的推崇。
6. 宋代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著作,如《三琴记》和《杂书琴事》,不仅记录了琴艺,还留下了丰富的琴学遗产。
7. 关于琴式,唐宋时期共有七种,以仲滚局郑尼式最为流行,其特点是腰部内收,有七弦、十三徽等特征。
8. 唐琴以圆润为主,漆色以黑和栗壳色为主,断纹以蛇腹断为常见。宋琴则更为扁平修长,漆色增加了朱红色,断纹类型也更加丰富。
9. 制琴材料以桐木为佳,但由于桐木难得,常使用松杉等替代。宋代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的漆艺,增添了琴身的艺术效果。
10. 综合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载,北宋时期的古琴艺术在形制、技艺和审美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琴学的重要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