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古遗音琴是音乐学院的珍贵藏品,制作于唐初贞观年间,尺寸为长122cm,额宽22cm,尾宽14cm。琴体原为黑漆,有大流水断纹,背面龙池上方刻有行书“太古遗音”,池下有篆书“清和”印,左侧则刻有“吴景略重修甲子中秋”。
2. 古琴音乐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中正和平、顺应自然、清微淡远的音乐境界。此琴曾由山东琴家詹澄秋珍藏,后由其弟子高松如于20世纪30年代以50大洋购得。
3. 琴名“太古遗音”源于篆书款,琴式为师旷式,采用桐木胎和黑漆朱髹。尽管历经千年,琴仍保持完好,断纹斑斓,美不胜收。
4. 琴名双钩篆书《太古遗音》四字有些脱落和漫漶,但“音”字下半部的“日”字依然清晰。龙池两侧的行草诗句和宋代理学大儒朱熹的琴铭都显示出唐代的制作风格。
5. 著名古琴鉴赏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琴的特点推断,其制琴年代不晚于北宋。吴景略先生是箫声琴韵室主人,他收藏古琴时非常注重音色,曾以重金购得此琴。
6. 此琴的音质高古松透、清越而多灵韵,被誉为琴音中之佳“老生”,深受珍重。吴景略先生用此琴录制了《吴景略古琴艺术》全套传世唱片。
7.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内涵深厚。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8.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和独奏两种。先秦时期,古琴在士以上阶层中流行,秦以后则盛兴于民间。
9. 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右手八法、四法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五十多种不同指法,色彩丰富,再现力强。主要作品包括“梅花三弄”、“流水”、“醉渔唱晚”等。
10. 古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著名的琴师和琴曲均已载入史册。近代,古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