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巷:宜昌市的一条历史文化名巷,其名源于明朝一位显赫的官员刘一儒。刘一儒官至工部尚书,因其在宜昌居住过,当地人为纪念他,将巷子命名为尚书巷。
民国时期,宜昌成为鄂西道的治所,开始大规模开发,引入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修建多条道路,如通惠路(今解放路)、二马路等,这些道路构成了初具规模的商业区。
1930年,宜昌市拆除城墙,利用城墙基修建街道,城市向外扩展。此时,康庄路、隆中路等道路相继建成。
解放初期,宜昌继续城市建设,改造陶珠路、一马路等。1956年,宜昌市铺设了第一条混凝土路面——胜利一路。
1970年代至1980年代,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启动,东山大道等道路开始建设,江南地区建设力度加大,90年代江南大道通车。同时,宜黄高速公路和三峡机场的通航,以及东山隧道和云集隧道的通车,都极大地促进了宜昌的交通发展。
宜昌市中心城区的主干道布局为“3横11纵”,具体的“3横”和“11纵”指哪些街道,需要进一步查证。
进入21世纪,宜昌市制定了新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功能,推动城乡布局调整,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同时将中心城区作为建设重点,打造沿江景观带,并确定了东拓、南展、北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