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日化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与保障方面,与宝洁等外资企业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制造过程自动化被视为产品质量控制的最佳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控制产品质量,更将成为日化生产的标配。
当前,国内日化企业数量众多,市场洗牌不可避免。未来,市场可能仅剩下约2000家企业,而自动化水平或将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重要衡量标准。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化妆品制药装备分公司总经理徐峰对此表示认同。
今年初,招工难成为日化企业的一大挑战。广州某日化企业负责人甚至表示,如今的企业招聘已演变为激烈的“抢人”大战,企业人力成本随之上升35%。这一趋势预示着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未来劳动力供需趋紧、人力成本上升将成为常态。
上海家化的例子生动说明了自动化对人力成本的节约。其一条生产线在自动化升级前,需大量人工参与且劳动强度极高,员工易疲劳。升级后,一条生产线仅需两名员工监督,自动化生产线可完成灌装等生产过程,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北京大宝SOD蜜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效率提升50%,员工减少300多人。
在行业竞争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国内化妆品制造对自动化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2011年,上海轻工机械研究所等公司与霸王洗发水合作,帮助其安装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投入近5000万元人民币。粗略估算,自动化生产线可帮助企业节省30%以上的生产线人力资源。
尽管自动化升级在效率提升和质量控制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国内日化企业的自动化之路仍面临重重挑战。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的最大收益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提高效率,然而高昂的升级成本却让众多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一套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改造需投入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资金,这使得许多日化成品商心存顾虑。
徐峰指出,目前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能承担如此巨大的投入。即便对立白、纳爱斯等有实力承担升级成本的企业而言,由于其产品主要为利润空间较低的洗衣粉,对待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也会十分谨慎。此外,自动化升级不仅涉及机械升级,对系统集成商和化妆品制造商的员工操作及管理方式都有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