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区是桂东南地区最大的铅锌矿生产基地,建于1966年。至2006年末,经过40年的开采,已出现资源危机。当时矿山保有储量仅能维持3年的生产需求,急需持续生产的接替资源。通过资源潜力调查,认为佛子冲背斜西翼和矿区西南部深部可能存在矿体。
佛子冲铅锌矿的矿产预测和勘查主要集中在佛子冲背斜西翼的六塘测区和水滴顶-牛卫顶测区。完成了1∶1万激电中梯扫面,总面积为5.6平方公里。物探工作的目的是圈定铅锌矿体或矿化蚀变带,为勘查工程布置提供依据。激电工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查院承担。
佛子冲铅锌矿位于岑溪县诚谏乡,由三牛卫、河三勒寨及佛子冲石门—刀支口3个矿段组成。矿床地质背景复杂,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外接触带400m范围内,属矽卡岩型层状矿床,次为裂隙充填脉状矿体。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佛子冲矿田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佛子冲背斜是矿田主干褶皱之一,轴向NE30°,延长11km,宽1~2km。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了佛子冲铅锌矿体的分布。佛子冲矿田内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分布,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安斑岩、花岗斑岩等,导致成矿热液叠加改造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矿体特征表明,当厚层灰岩出现在花岗闪长岩附近,且灰岩中有北东或北北东向断裂通过时,往往形成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铅锌矿。矿体产状与岩层基本一致,多呈北北东向展布。灰岩层及与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成矿前断裂交叉部位常形成富矿。断裂、构造裂隙发育地段,灰岩厚度较大时常出现富矿段。
佛子冲铅锌矿的地球物理特征表明,矿石的极化率比普通岩石高40倍以上,电阻率则比普通岩石低。矿石的极化率和电阻率的显著差异,使得激电法成为主要的找矿手段。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综合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评价矿区矿体成矿远景。
本次物探工作主要开展了激发极化法(中梯)和CSAMT法。激电中梯扫面圈定了测区内地质构造及极化体的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地质、化探、槽探、钻探等资料,选择较有意义的激电异常,采用CSAMT法进行异常研究,进一步了解深部构造发育状况和铅锌矿体的分布、规模及矿体变化情况。
佛子冲矿床为广义层控改造型铅锌矿床。矿体产于佛子冲背斜的东翼奥陶系中上统细砂岩、钙质粉砂岩夹白云质、泥质灰岩中。灰岩+花岗岩+NNE向构造(层间为主)破碎带三位一体是最有利的控矿关键因素。
佛子冲铅锌矿区的勘查工作揭示了地质与物探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激电异常显示佛子冲矿区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六塘矿段有找矿意义的异常8处,总体规模较大,预示着该区仍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