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崭蛇,学名为尖吻蝮,又名五步蛇,头部呈三角形,吻尖向上翘,因此得名。据说被这种蛇咬后,人在五步之内就会昏倒,因此又被称为“五步倒”。它是中国的二级濒危保护动物。
五步蛇的药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知,但将其作为主药,专门针对风湿类风湿的研究却属首次。专家指出,五步蛇的蛇毒具有祛风除湿、抗凝抗栓、去除纤维蛋白元、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的作用。干蛇毒的市场价值极高,每克可达1465美元。其药用价值主要应用于风湿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五步蛇虽有毒性,却也是中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曾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唐代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提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代庄绰在《鸡肋编》中也有记载:“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有毒或无毒蛇咬的区别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五步蛇捕食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并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在《本草纲目》中详细记述了五步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他指出: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
五步蛇旧时主要产于蕲州龙峰山、麒麟山、凤凰山、雨湖一带,蕲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尔有可得。据清初顾景星的《黄公说字》记载:“谨按蕲地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黑花不过数金而已。昔产龙峰山洞,今无有,惟三角山出,一岁不能多得,土人获此物必食荤物方可。否则,其走如飞,牙利而毒,如人手足为口齿所创,必以刀断去,稍迟则不能救。”
五步蛇性喜潮湿阴凉处,多穴居栖息在山谷溪涧岩石上,落叶间,竹林下,草丛中,外出往往伏于烂草枯叶之间,以便于发起进攻、猎取食物和隐蔽自己。五步蛇味甘咸,性温。蛇肉具有祛风湿、散风寒、舒筋活络,并有镇痉、止痒之功能,能治风湿性关节酸痛、四肢麻骨神经痛、风瘫疠风、遍身疥癣、黄癣、皮肤瘙痒、恶疮疥癣、小儿惊风、口疮等疾。
五步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润而芳香,具有祛风、活络、舒筋活血、祛寒湿、强壮滋补和治疗跌打损伤等功效,是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鸡肋编》记载:“以轻小者为佳,四两者可值十千足。”又说:“夏月食盖盆子者,治疾犹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