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周代,我国就出现了烽火通信的方式,这是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主要用于军事战争。在边境、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一旦发现敌人入侵,便点燃烽火台,各路诸侯见到烽火,便马上派兵相助。西周时期,为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在古史书《周礼》中,有关于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的记载,台上装有柴草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夜间预警时,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举高,依靠火光传递信息;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古人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此又称为“狼烟”。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平民传递书信主要靠过路人、僧人或文人云游的人,这些人捎带书信,他们也愿意帮忙。官方传递书信的主要方式是驿站。传递军情方面,军队通常有专职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烽火台、信鸽等手段。飞鸽传书虽有名,但准确性较低,主要是传递书信,而且耗时较长,多用于官场书信。快马传书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但成本较高,一般用于官场。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还有多种,如:
1. 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表示战事紧急。
2. 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 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 信鸽传书:多用于朝廷、官家、帮派。
5. 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6. 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7. 烽火/狼烟: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此外,古人还利用火把作为传递信息的手段,尤其是在夜间或紧急情况下。这些传统通信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高度组织性,还展示了古人对信息传递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方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