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在游览江南名胜岳阳楼时,会在其墙壁上看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旨在要求做官,希望得到引荐。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云梦泽是长江之南的梦泽和长江之北的云泽合称,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则认为云梦泽范围很广,是现在湖北省东南部、湖南省北部一带低洼之地的总称。
云梦泽的名称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有时称它为“云”,有时称它为“梦”。《楚辞》、《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都称它为“云梦”。后世对它的说法很多:一说本有两处大泽,一处名“云”,一处叫“梦”,因为它们距离很近,故合称“云梦”。一说原是一处大泽,简称“云”或“梦”,全称则为“云梦”。一说云梦是县名,在湖北省中部偏东,原是汉代安陆县地。
李白读了《子虚赋》,羡慕云梦的景色,就隐居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北)。解放前出版的《王云五小字典》则记载,云梦在湖南省,面积二千四百八十一平方市里,人口二十二万二千七百五十八人。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的南面,一般认为它的范围并不大,也不包括洞庭湖。晋代以后的经学家将古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大,一般都把洞庭湖包括在内。
《子虚赋》将云梦泽描绘成范围极其广大、物产异常丰富的巨湖大泽。据《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载,此赋深受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召见司马相如,并因此赐给他一个官职。从此,右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囊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说法,就广泛流传了,直至今天还有巨大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述明等人,从地质地貌的角度对云梦泽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从第四纪以来就不存在横跨长江南北的古云梦泽。这个新观点,得到了我国历史地理和地质地貌方面有关专家、教授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云梦泽的范围和地点之争,至今仍是一个悬案。对于云梦泽是否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请历史地理学家及有关科学家共同来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