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姓,源自于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九黎。据《风俗通义》等记载,九黎曾被封为北正(或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中有以“黎”为氏者。另据《元和姓纂》记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这些黎国子孙后代中,一部分源于古部落“九黎之后”,另一部分源于帝尧后裔。
黎姓的另一重要来源是帝尧的后代。《元和姓纂》记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后裔,并沿用黎国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至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所灭。其后代亦以国为氏,姓黎。《路史》记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亦有黎氏、犁氏。
此外,黎姓还有少数民族改姓为黎的情况。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
黎姓的得姓始祖为商汤后裔丰舒,丰舒被封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黎氏。丰舒被尊为黎姓得姓始祖。
早期黎姓发源地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战国时期,黎姓因仕宦或避难迁徙至陕西、山东、河北、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汉代,有黎朱苍任长沙相,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期,黎姓因北方战乱大批南迁,南方黎姓随之昌盛。
南朝齐时,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始祖。唐至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分布于南北方,其发展出现新特点。黎姓在宋末元初时,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被视为入粤始祖。
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
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为多,上述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