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犀牛角主要产自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地,颜色为黑褐色或黑红色。这种犀牛角是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大小可以从一二斤到十几斤不等。其纹丝清晰,纹路较直且粗,横切面呈现小砂眼,形似蜂窝状,斜切面则呈现鱼籽状纹路,纹丝均为直线形,不粘连。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底部凹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俗称天沟地岗。
非洲犀牛角被称为广角,产自非洲,颜色为黑褐色。广角可雕刻工艺品,也可做药用,但药效不及亚洲犀牛角。广角的纹丝较细且相互粘连,无蜂窝状眼,无鱼籽样纹,无天沟地岗,这是与犀牛角的显著区别之一。中药界称非洲白犀角和黑犀角为广角;称印度犀角为火犀角;婆罗门犀牛角和爪哇犀牛角为水犀角。
婆罗门犀牛和爪哇犀牛喜游水、怕晒,水犀角的药用价值是火犀角的2-3倍。水犀角的纹路如同甘蔗,横剖面有“粟纹”,香味浓,个型小,是贵重的中成药原料。婆罗门犀牛角的底盘如西瓜籽,爪哇犀牛角的底盘椭圆。犀牛角雕工艺品大多数是犀角杯,圆雕较少。广角较多,亚洲角较少。亚洲角中,对印度犀牛角的论述较为详细,对爪哇犀牛角和苏门答腊犀牛角(婆罗门犀牛角)的论述较简。
据《格古日记》记载,苏门犀之角加工后呈明黄色或棕黄色,纵剖面有‘竹丝纹’,横剖面有‘粟纹’,气味清香,底盘如西瓜籽。爪哇犀之角雕刻工艺品主要用雄性之角,雄性角长约25厘米,上端比较尖锐,稍往前弯,纵剖面有‘竹丝纹’,横剖面有‘粟纹’,气味清香,底盘椭圆。
关于“鱼子纹”与“栗纹”,广角和印度犀角的横剖面都是“鱼子纹”,而爪哇犀牛角和苏门犀牛角的横剖面都是“栗纹”。所谓“粟纹绽花”指的是“栗纹”的美观程度,而“栗纹”与“鱼子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爪哇犀和苏门犀的生活习性相似,喜游水、怕晒,独栖或雌雄同栖,不合群,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