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中的8.8.3.8条,当柱、墙的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高一个等级时,可以通过设计单位的确认,将柱、墙位置梁、板高度范围内的混凝土使用与梁、板相同的设计强度等级进行浇筑。这种做法可以有效节省材料,减少施工难度。
若柱、墙的混凝土设计强度比梁、板高两个等级及以上,需在交界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位置应在低强度等级构件中,距离高强度等级构件边缘不少于500毫米,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在实际施工中,通常建议先浇筑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后浇筑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这样可以避免因强度差异导致的裂缝等质量问题。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均匀性和密实性。通常采用泵送入模的方式,实现连续浇筑。若不能一次完成,可留设施工缝或后浇带分块浇筑。
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的过程应连续进行,从搅拌完成到浇筑完毕的时间不宜过长,具体时限需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混凝土浇筑时,布料点应尽量接近浇筑位置,避免混凝土下料冲击对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建议先浇筑竖向结构构件,后浇筑水平结构构件,且浇筑区域平面有高差时,应先浇筑低区部分再浇筑高区部分。
混凝土裸露表面应分别在初凝前和终凝前进行抹面处理,以保证表面质量。结构面标高差异较大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反涌,并按“先低后高”的顺序浇筑。
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如需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且不得超过规定时限,超过则应按施工缝处理。
在作业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保证布料均衡,及时观察和维护模板及支架,避免移位。浇筑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对模板内钢筋、预埋件及其定位件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