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指南的一项重要修订在于,将心肺复苏(CPR)中的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从过去的15:2调整为30:2,这是基于I级推荐的证据。这一改变的理由是,中断胸外按压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而过度的人工呼吸则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因此强调了"不间断按压"的重要性。
不论患者年龄(除了新生儿),也不论是单人操作还是双人合作,CPR时按压与呼吸的比例统一设定为30:2。而对于新生儿或采用双人法进行儿童CPR的情况,则维持15:2的比例不变。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建立了高级人工气道,即不再需要按压与呼吸交替进行,而是采取连续100次/分钟的按压频率,同时保持10次/分钟的持续人工通气。这意味着按压和通气不再交替进行,而是各自独立操作。
这一调整旨在简化CPR操作流程,提高急救效率,减少中断按压的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通过这样的改进,急救人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更快速、更有效地提供生命支持。
尽管这一改变在CPR领域引起了广泛讨论,但多数专家认为,它基于大量的临床证据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尽管操作步骤有所简化,但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仍然值得信赖。
此外,这一调整也意味着,对于急救人员而言,熟悉并掌握30:2的按压与呼吸比例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公众而言,了解这一变化,也能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