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货币单位历史源远流长,纸币上的单位名称如文、贯、串、吊、枚等,反映了货币单位的发展演变。文是制钱的单位,明清时期多用制钱,因此在纸币上常用“文”作单位,如大清宝钞有伍佰文、壹仟文、百仟文等。
贯始于唐代,元、明两代的纸币上均用贯作单位,每一贯值1000文。串同样相当于1000文,清末和民国时期,官银号所发制钱票和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银行发行的纸币也用“串”作单位。吊与制钱1000文相当,旧时东北地区的纸币如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广信公司的官帖均以“吊”作单位。
枚是铜元的单位,单铜元相当于10文,双铜元相当于20文。民国初,财政部平市官钱局及一些省地方银行发行的铜元票均以“枚”作单位。新中国人民币为什么采用“元”作单位呢?一种说法认为,这源自我国货币单位名称的发展演变。货币单位从实物单位、重量单位,最终发展到“元”。
“元”字货币单位始于唐初,当时货币名称与重量分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开始制造机制铜元,清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银元传入中国,银元广泛流通,人们需要更轻便的货币,银行印制了银元、铜元的兑换券,逐渐演变成纸币。
另一种说法认为,用“元”作货币单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欧美流行的墨西哥银圆传入中国,钱面有鹰的图案,称为“鹰洋”。为了书写方便,人们用“元”代替“圆”。此后,尽管使用过多种货币,但“元”作为货币单位一直沿用下来。
至于元以下的辅币单位“角”和“分”,同样继承了习惯。角的本义为兽角,《说文》载:“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一元的百分之一称“分”,源于一两的百分之一或一亩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