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证据确实如山,从火箭的研发到登月前后一系列的技术演练,包括轨道转移、轨道对接以及数据链的构建,还有在月球表面拍摄的大量视频和照片,以及采集的月球标本。当年,美国的竞争对手苏联,也证实了登月的真实性,其探测器拍到了相关痕迹。然而,网络上却充斥着各种质疑声,这些质疑往往基于神秘、阴谋论的天性或是非理性的爱国情绪。
技术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但那些在网上指天说地的人,难道真的比三亿苏联人民更聪明?
第二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成本效益问题。航天计划能带来哪些实际收益?除了有限的科学价值,主要还在于提升国民精神和国家凝聚力。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东方号之后,美国国内开始讨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在完成阿波罗计划后,这种怀疑很快烟消云散。
今天,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当印度将火星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时,中国网络上不懂航天知识的网友们也一片哗然。当然,随着不断的成功和反复,精神上的力量会逐渐减弱。然而,火箭发射的成本却不会变化,仅仅是一枚土星五号火箭,就需要几十亿美元。
要知道,在阿波罗登月计划启动时,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未崩溃,35美元可以兑换1克黄金。因此,当时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越来越差。1977年,美国航天局提出了再次载人登月的计划,但因开支过大被国会否决。
这表明,成本效益比是影响太空探索决策的重要因素。虽然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后续的太空探索计划却因为高昂的成本而不得不暂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未来的太空探索可能会以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进行。同时,公众对于太空探索的理解和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这或许为未来的太空探索计划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