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不因善叫而被视为好狗,人也不应因善言而被尊为贤人。庄子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提到:“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他借此警示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贤能,不应仅凭其是否能言善辩,夸夸其谈之人未必有真才实学。
《徐无鬼》是《庄子》中的一篇,篇名源自篇首人物的姓名。篇中各章独立,主旨各异。道家提倡“不言”,认为贤人通常不会过多言辞。庄子的观点在于,一个人是否贤能,应以其行为是否言行一致为评判标准。
庄子的警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中,人类依旧容易被“善言”所迷惑。许多人喜欢听恭维的话,即使明知其虚假,仍难以抗拒。在日本这样一个赞赏他人吝啬的国度,竟然出现了专门靠“拍马屁”谋生的职业。
在东京一条繁华街道上,两个年轻人小山和水野开设了“奉承屋”。他们出售“职业奉承者”服务,每分钟收费100日元,顾客可在此享受一分钟的奉承话语。这一现象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工作压力,也显示了人们愿意花钱寻求慰藉的心理。
奉承现象跨越了时代、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借角色之口道出:“要得宠,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们面前投其所好,赞美他们的缺点,恭维他们的行为。”奉承话有时无伤大雅,但若成为习惯,对领导工作而言则潜藏风险。
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应警惕奉承之言。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说:“许多吻你手的人,也许正是要砍你手的人。”因此,每个人既要善于表达奉承之言,又要善于倾听并辨别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