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隐士并非都是有钱人,也并非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他们的归隐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和方式。从十种类型来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隐居之道。
完全归隐的隐士,如晋宋间的宗炳和元代的吴镇,他们坚决拒绝出仕,即便有机会也不为所动。他们真正地远离了尘世,过着隐居的生活。
另一种类型是仕而后隐的隐士,他们曾有过官场经历,但由于不满官场的和不公,选择解甲归田。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半仕半隐的隐士,如王维,他们在官场中担任官职,却不问政事,保留了一部分隐逸的思想。他们似乎在官场和隐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忽仕忽隐的隐士,如元代的王蒙和明末的董其昌,他们多次复出、归去,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决定自己的去留。
隐于庙堂的隐士,如某些虽然做官,但并不执着于政事,他们只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这类人虽然身在庙堂,但心却不在朝廷。
似隐实假的隐士,如明代的陈继儒,虽然不做官,但喜欢与官家打交道。他们看似隐居,实则与官场保持着密切联系。
名隐实官的隐士,如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他虽然隐居,但实际并不具有真正的隐士思想。
以隐求仕的隐士,如唐代的卢藏用,他们通过隐逸博得名声,引起朝廷的关注,然后出仕。这类人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隐居。
无奈而隐的隐士,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他们表面上隐居,实际上最关注时局。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朝廷合作。
真隐而仕的隐士,如殷商时的伊尹和三国的诸葛亮,他们基本上是真隐,但时机来临时就出山。他们既有隐居的经历,也有出仕的经历。
以上就是对古代隐士类型的划分,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