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这是一种军事上的测距方法,称为臂长尺测量距离。每个人都有双臂,但如果问他们臂长多少,可能没人能准确回答。臂长尺是怎么回事呢?它其实就像一支刻有刻度的铅笔(或木条)。但当与手臂结合时,它就变成了一种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
臂长尺上的刻度是根据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来刻画的。比如,某人臂长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刻度就是6毫米。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它来测量距离。
距离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臂长尺上的每个刻度代表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据一个刻度,那么距离就是百分之一;占据两个刻度,就是百分之二。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原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刻度数(臂长尺),从而得出求距离的公式:距离=高度(间隔)×100刻度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为5个刻度,已知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就是:50米×100=5000米。
如果你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臂长尺同样可以帮你测量距离,但需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的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的距离。
在使用臂长尺观测物体时,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距离物体越近,测得的刻度数越多;距离越远,刻度数越少。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对同一目标测得大小两个刻度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计算出距离了。公式是: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大刻度数-小刻度数)。
例如,某工兵部队为了完成架桥任务,先派出侦察员测量河宽。侦察员在河岸用臂长尺测得河对岸两地物的间隔为8个刻度,然后后退30米处再次测量,得到刻度数为5个。将这些数值代入公式,计算出河宽是:30米×(8-5)=150米。
除了精确测量,还有一种目测法可以估算距离,它依据视力、目标清晰程度和实践经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法和判断法。比较法是将要测的距离与已知距离相比较,也可以将距离分成若干段进行分段比较。判断法则是根据目标清晰程度来判定距离,但这种方法受个人视力、目标大小、颜色、天气、光线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个人经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