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的小名为何被称为“阿瞒”?在《三国志》正文中并未有明确记载,但在注释中提及《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曹瞒传》为野史杂记,不在史家视野之内。唐代《北堂书钞》记载,《曹瞒传》作者为东吴人,因曹操曾南征江东,故东吴人的传记带有丑化曹操的成分。曹操常与倡优交往,纳倡家女为妾,故《曹瞒传》将其列入倡优类,贬损曹操。
综合各种材料,曹操的小名“阿瞒”可能是民间演义说书时的改动。曹操的小字应是“阿满”,表示可爱之意。《三国演义》中,曹操常被称为“曹阿瞒”,这显然是一种不敬的称呼。《三国演义》对曹操还有“老瞒”之称。在唐宋时期,曹操已是不受欢迎的奸雄形象。
民间说书艺人及《三国演义》文人将曹操的小字“阿满”丑化为“阿瞒”,这反映了历史正统观念。民间认为刘备是汉室正统,曹操是汉贼,故对其丑化,于是“阿瞒”这一称呼诞生。同样,刘禅的小名“阿斗”也有类似情况。三国时期,人们的名字前常冠以“阿”字,如“阿兴”、“阿京”等,甚至姓后也附以“阿”字。这一习惯可能源于“阿”字在各地发音相似,作为发语词。
综上所述,汉魏时代不仅名字前冠以“阿”字,名字后也附以“阿”字。无论是妇女还是男子,命名时或呼唤时均可见“阿”字。这反映了三国时期姓名文化的独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