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迦牟尼佛在得道后的第一句话是:“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临终前又告诫弟子:“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由此可见,佛相与人心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为天人师的佛,其相具福德、智慧,不同凡俗,庄严,且诸佛如来均是法界身,相貌等同。而作为因缘假合而成的人,因其业力不同,有的来自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有的来自饿鬼、畜生、地狱道,层次不一,故相貌差别很大。
佛相方面,《大智度论》卷四记载,佛具三十二相,如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二轮相、长指相等,其中顶成肉髻相成为现代人辨别佛相的重要标志。在《观无量寿佛经》中,眉间白毫相则是佛之极明了之相。同时,佛相又具八十种随形好,如指甲狭长薄润、唇色红润光泽等。
人相方面,清朝《相理衡真》将人相分为八种:清、奇、古、怪、秀、异、嫩、重。如寒潭秋水般清者,如耸壑乔松般奇者,如嵯峨盘石般古者,如峭壁孤峰般怪者,如远山奇景般秀者,如舞凤回龙般异者,如纯金美玉般嫩者,如泰岳华嵩般重者。考察人中圣贤之相,尧眉分八彩,文王之胸四乳,孔子之顶若圩。考察人中豪杰之相,汉高祖刘邦隆准而斗胸,唐太宗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考察人中奸佞之相,如后汉王莽,其相蹙额露,眼赤睛黄,声大如嘶,相士评价是“鸱虎之吻,豺狼之声”。此外,还有诸根不具的如盲人、聋人、哑人、驼背者、拐脚者等。
相品方面,唐朝诗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列举了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种诗的品类。佛相、人相也皆有品。佛相中有三品:慈悲、庄严、。无慈悲之相,则无亲和力,众生不愿接近则不得度;无庄严之相,则无慑服力,众生无畏惧感,则不能生恭敬心;无之相,则与众生无异,显不出奇伟瑰丽,众生则难生向往心。这是佛相的三品,无次第之分。人相也有三品,若以次第论,上品为厚重、威严、刚正、清秀之相;中品为丑陋、粗俗、狂妄之相,下品为凶恶、残忍、邪气之相。
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此亦可参作人相中的上品之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