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4-12-05 11:10:43
文档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是什么?

在病因学方面,伤寒主要受到寒邪和风邪的影响,而温病则主要受到温热和湿热病邪的侵袭。在病机学上,伤寒通常从足太阳经开始,寒邪通过肌肤毛孔进入体内,按六经传变规律,容易损伤阳气。温病则从手太阴经开始,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根据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规律,温病容易耗损阴气。症状学方面,伤寒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温病患者的症状则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在早期鉴别方面,根据临床经验,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可能为温病;而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则可能为伤寒。
推荐度:
导读在病因学方面,伤寒主要受到寒邪和风邪的影响,而温病则主要受到温热和湿热病邪的侵袭。在病机学上,伤寒通常从足太阳经开始,寒邪通过肌肤毛孔进入体内,按六经传变规律,容易损伤阳气。温病则从手太阴经开始,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根据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规律,温病容易耗损阴气。症状学方面,伤寒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温病患者的症状则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在早期鉴别方面,根据临床经验,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可能为温病;而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则可能为伤寒。


伤寒和温病作为外感热病,其共同点在于都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身体发热症状。然而,在病因学、病机学、症状学以及治疗学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在病因学方面,伤寒主要受到寒邪和风邪的影响,而温病则主要受到温热和湿热病邪的侵袭。在病机学上,伤寒通常从足太阳经开始,寒邪通过肌肤毛孔进入体内,按六经传变规律,容易损伤阳气。温病则从手太阴经开始,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根据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规律,温病容易耗损阴气。

症状学方面,伤寒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温病患者的症状则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在早期鉴别方面,根据临床经验,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可能为温病;而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则可能为伤寒。

在治疗学上,伤寒的治疗重点在于避免过早出汗和过早下药,伤寒晚期容易出现亡阳情况,因此需要采用回阳救逆法,如使用救逆汤等,治疗过程中要不断保护阳气。而温病则应避免过早出汗,但可以尽早使用下法,直至病退为止。温病患者容易出现心包症状,因此需要采用芳香开窍的方法,如使用开窍三宝等,温病的治疗也需要保护阴液,如采用滋阴生津保液法等。

总之,要准确识别温病与伤寒,吴鞠通曾说过:“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叶天士也曾指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的属性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很大差异。

文档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是什么?

在病因学方面,伤寒主要受到寒邪和风邪的影响,而温病则主要受到温热和湿热病邪的侵袭。在病机学上,伤寒通常从足太阳经开始,寒邪通过肌肤毛孔进入体内,按六经传变规律,容易损伤阳气。温病则从手太阴经开始,温热病邪通过口鼻侵入,根据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规律,温病容易耗损阴气。症状学方面,伤寒患者通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温病患者的症状则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在早期鉴别方面,根据临床经验,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可能为温病;而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则可能为伤寒。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