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品牌的兴衰成败,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规律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过于追求方的运用,而忽视了商业的根本——商道。何绿原指出,中国企业在营销和品牌塑造中深受各种方的熏陶,然而,重术轻道的心态使得企业普遍浮躁短视,难以有长足的发展。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企业在精神层面的孱弱,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欲望被不断挖掘和放大,当欲望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时,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便面临巨大的挑战。浮躁和一夜暴富的梦想充斥市场,导致许多企业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淡出市场。这种现象表明,过分关注技巧和方法终非长久之计,企业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关注真正的交换价值。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系文化被过度放大,导致市场经济的核心主体——交换价值被弱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金钱和利益所扭曲,信任危机加剧。因此,企业需要重新理解关系价值,弱化其负面影响,转而关注基于人格、理想、能力、学识的真正的认同与欣赏。
此外,对于成功的过度追捧和对成功标准的狭隘理解也是导致企业短视和浮躁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只追求结果,不问过程,这种文化内化到每个人的骨子里时,便导致企业追求不择手段的成功。然而,以金钱为标准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因此,企业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定义,将金钱视为基于交换价值的顺带结果,而非唯一标准。
关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品牌论及定位论等概念被过度推崇。然而,这些理论忽略了产品价值本身的重要性。在信息时代,妄图通过投机取巧来称雄市场已变得不切实际。因此,企业需要回归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创新力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之要强调领导者正直的人品对组织精神的重要性。一个组织的精神风貌往往取决于其最高领导者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因此领导者需要以身作则成为下属的榜样并倡导和鼓励关注商业社会中真正的交换价值以及作为人的内在价值如人格、理想、能力、学识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