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联合利华、宝洁、纳爱斯、立白等日化用品生产企业宣布,旗下大部分日化品牌将提价,平均涨幅预计达到10%左右。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催生了一个网络热词“日不落”。面对日化企业集体涨价的现象,网民纷纷质疑这是否涉嫌垄断。
据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透露,多家日化用品公司产品价格将在下个月上调约10%。这主要是由于上游原材料如石化产品、植物油、无机化工产品等近期平均上涨了40%左右,直接导致日化用品成本增加了约20%。因此,日化用品终端销售价格的上调压力较大。这一涨价潮也引发了本土企业的相继跟进,联合利华、宝洁等外企率先提价,导致本土日化企业纷纷跟随。
曾锡调,并不存在日化用品公司联合涨价的情况。他指出,日化用品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有外企、民营企业等多种参与者,产品和品牌丰富多样,消费者选择范围广泛。因此,各家公司通常不愿意轻易涨价,因为失去价格优势就意味着失去市场。然而,在成本压力下,一些企业不得不采取直接提价的策略。
实际上,日化用品中的某些品类毛利并不高,例如洗衣粉毛利仅为10%左右。一些小型企业在过去已经难以承受压力,但由于大型公司产品未涨价,它们也不敢轻易跟涨。曾锡文的这番话为行业的现状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认为,在日化用品行业,价格同盟很难形成。一方面,各家公司是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消费者拥有广泛的选择权,可以“用脚投票”。因此,即便部分公司涨价,也不代表整个行业会跟随。
此外,有法律专家指出,如果这次涨价背后存在垄断和串通的因素,消费者有权提出诉讼。这表明,在涨价的背后,法律和监管的力量也在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日化用品的集体涨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市场竞争激烈、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调整价格以维持运营。然而,这也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和质疑。未来,行业将如何发展,以及消费者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