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里香雪海”一词源于清朝诗人宋荦的作品《香雪海》。宋荦在光福镇西南的马驾山赏梅时,被满山的白梅所震撼,感受到了一种雪海般的壮观景象,随即题下“香雪海”三字,从此这一美景名扬四方。
《香雪海》诗中写道:“路尽隐香处,翩然雪海间。梅花仍犹在,雪海何处寻。”这里描述了诗人行至梅林尽头,却仍能闻到淡淡的幽香,仿佛身处于一片洁白的雪海之中。宋荦笔下的香雪海,不仅仅是对梅花景象的描绘,更是他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独特感悟。
香雪海并非只是自然景观,它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象征。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梅花的冰清玉洁,以及它带给人们的精神慰藉。正如诗中所言:“芳颜如冰清,润物思玉颜。”香雪海不仅让人感受到梅花的美丽,更让人体会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纯净之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香雪海的名声逐渐传扬开来。清康熙年间,宋荦巡抚江苏时,再次来到马驾山,面对眼前的美景,不禁感慨万千,将“香雪海”这一千古绝名刻于石崖之上。自此之后,香雪海成为了光福镇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香雪海景区内还有诸多景点,如闻梅馆、梅花亭、乾隆御诗碑等,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人们游览、学习、感悟的好去处。此外,亦舒的一本小说也以《香雪海》为名,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美丽景观的关注。
香雪海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沉浸在这份静谧与美好之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