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中被广泛重视。这不仅包括数学课程标准,还涵盖了全球多数国家的教育实践。我国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应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具备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寻找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问题解决”的教学形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不应仅作为示范者,而应提供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解法和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体验到研究过程的乐趣。让学生动手演算、画图和解答问题,独立进行小调查和试验,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培养其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稳定性时,可以通过解释屋顶和课桌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在结构上的优势。教学平行四边形特性时,通过讨论栅门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些生活实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中国地图,提问关于领土面积和人口数的问题,然后介绍最新的统计数据。这种引入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型人口普查,调查整个五年级的人数。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还能亲身体验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