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码44到45之间,长度上大约相差0.5厘米,宽度上则大约相差3厘米。换算方面,1厘米相当于(厘米数×2-10)÷2的码数,或者码数加10再除以2的厘米数。例如,如果脚长为25厘米,那么鞋码为20,即40码。脚长是指脚的最长趾头顶点到脚后跟突点的水平距离。测量时,应将脚平放在白纸上,用笔标记出脚的轮廓,然后根据脚的形状测量长度以确定脚长。脚围,即脚宽,是从大拇指球到小趾根部的垂直距离。同样地,将脚平放在纸上描绘出脚的轮廓,然后量取脚的长度和宽度,对照鞋码表来选择合适的鞋码。通常,以脚长为主要依据来判断鞋码。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鞋码系统有所差异:
1. 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德国等,鞋码计算公式通常是鞋码=1.5×鞋楦长=1.5×(脚长+2),但实际大小可能因鞋楦形状不同而略有出入。
2. 北美地区的鞋码以英寸为单位的鞋楦长度来计算:男鞋码=3×鞋楦长-22,女鞋码(常见)=3×鞋楦长-20.5,还有一种较少见的女鞋码,由美国鞋业协会提出:女鞋码(FIA)=3×鞋楦长度-21。男女儿童的鞋码则使用男鞋码的计算方式。
3. 中国大陆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中国鞋号”,长度间隔为1号(1厘米),宽度分为1(最窄)至5(最宽)。1998年,中国发布了基于Mondopoint系统的国家标准GB/T3294-1998,即“新鞋号”,以毫米为单位。新旧鞋号的换算公式为:新鞋号=(旧鞋号+10)/2。21世纪初,中国大陆市场上的鞋品开始统一标注新鞋号。
如果脚宽小于正常值,影响不大;但如果脚宽超过正常值或脚板偏肉偏厚,可能会影响鞋码选择,可能需要穿大一号甚至两号的鞋子。建议在下午测量脚的尺寸,因为此时脚部略微膨胀,所确定的尺码穿着会更加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