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黄玉,作为新疆和田玉四大主色玉之一,自古以来便以黄色为尊,其质地温润细腻,色泽金黄,被誉为玉中珍品。在古代文献中,和田黄玉的地位甚至高于白玉。如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便提到:“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其声音清脆,内敛而不失光泽,蕴含着天地间的灵气,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由于其产量稀少,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是优秀的雕刻材料。
和田黄玉的形成与花岗伟晶岩、酸性火山岩的晶洞、云英岩和高温热液钨锡石英脉密切相关。它的黄色是由微铁染蚀变透闪石岩形成的原生颜色,与糖玉的次生氧化致色不同。黄皮沁籽料的黄玉较为常见,而黄玉原生籽料则相对稀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硬度和皮色。
和田黄玉的颜色多样,有密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其中密蜡黄和栗色黄因其色度浓重而尤为罕见。黄玉的级别通常根据颜色、质地、光泽和绺裂杂质等来划分,但颜色的界定并非绝对,还需结合质地等其他特征。
在辨别和田黄玉时,可采用“一掂、二摸、三看”的方法。即感受其重量和密度,触摸其细腻程度,以及观察颜色的均匀性和纯正度。好的黄玉,即使未经抛光,也应具有油润感。同时,还需注意玉石的结构是否完整,表面是否有裂痕或杂质。在造型上,好的黄玉作品应典雅大气,疏密有致,比例适宜,具有360度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