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以及夏至节、驱避恶月恶日等习俗。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了百余条古籍记载和考古考证,指出端午节最初是中国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尽管有多种起源说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的诗歌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因此,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的一个主要意义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据传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一个融合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尤其是对龙的尊敬,从上古时代开始的祭龙仪式演变而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