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在其长达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全球性显著降温的时期,冰川一度从两极扩展到赤道附近,全球冰冻,形成了冰期。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全球至少经历过三次大冰期,其中包括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第四纪冰期之后,距今约1万年以来的时期被称为冰后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21世纪。在冰后期阶段,全球气候仍然经历了多次小规模的冷暖波动,例如距今4000至6000年期间出现的较明显的寒冷期,全球冰川一度扩展,被称为新冰期。最近一次较明显的小规模冰川推进发生在13世纪至20世纪初,大约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被通称为小冰期。
后世学者对近代的小冰期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从元朝初年到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极寒的“小冰河时期”。明朝恰好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心,是整个“小冰河时期”中最寒冷的阶段。《明史·五行志》记载,南京冬天通常少有风雪,但在明朝时期,却出现了“冬奇寒,河冻数日不解”的景象,寒冷程度可能超过今天的东北地区。《阅世编》中记载了安徽地区的冬天天气,描述了“大雪数天,平地积三尺”,即积雪厚度达一米左右。华南地区同样寒冷,公元1506年广州琼州出现了千里飘雪,境内积雪达数尺之厚,最冷时雪线甚至覆盖了海南岛北部。由于南方人缺乏御寒衣物,加上严寒导致棉花减产,广东地区冻死人数以万计。
这些史籍记载表明,3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确实遭遇了全国范围的严寒。寒灾过后,常常伴随着旱灾。古籍《阅世编》显示,当时的雨雪严重南移,导致河洛、齐鲁、吴越、荆楚、三辅等重要产粮地区连续发生大旱灾,粮食几乎绝产。此外,大量牲畜也因冻饿而死亡,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在小冰期下的明朝,持续的寒冷和干旱折磨着人民,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口锐减、经济倒退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朝代更迭。14年4月,李自成率领叛军攻破京城,崇祯皇帝试图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响应,最终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崇祯皇帝至死可能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