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古代,“算”指的是竹制的计算器具。因此,“算术”不仅是指使用这种计算器具的技术,还包括当时所有与计算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九章算术》中。
在隋唐时期,为了培养天文家和数学家,国家设立了专门的“算学”机构,这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数学系。当时使用的教材包括《孙子算法》、《五曹算经》和《九章算术》等算术书籍。
自19世纪起,随着西方数学学科如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和概率论的传入,西方传教士倾向于使用“数学”一词。而中国传统的算术则继续沿用“算学”一词。
直到1935年,中国数学会正式确立了“算术”的含义,同时“算学”与“数学”仍并存使用。直至1939年,清华大学才将“算学系”更名为“数学系”。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数学概念接纳的过程。
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也展示了中国学术界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开放态度。从“算术”到“数学”的变化,不仅是词汇的变迁,更是数学教育和学术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