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的种类多样,其中大部分并非由明确的遗传因素导致。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三,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患病率显著增高。例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其同胞兄弟罹患率约为7%-15%;若父母中有一人患病,子女的患病率增加至16%;若双亲均患病,子女的患病率则高达40%-68%。至于周期性躁郁症,普通人的患病率为0.4%,而同卵双胞胎的患病率高达95.7%。这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中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遗传对精神病的影响不容忽视,但这并非决定性因素。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并不一定会发病,后天环境同样关键。人们常将“神经病”误认为“疯子”或“傻子”,但实际上,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精神病,又称精神失常,是由于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的,而非大脑结构的破坏。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的脑内生物化学过程可能紊乱,表现为中枢神经介质的增多或减少,或是体内代谢产物在脑内聚集过多。
神经病则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神经系统作为人体的重要系统,负责协调各器官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破坏可引发多种疾病,如头部外伤、脑炎或脑膜炎等。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睡眠障碍、震颤、肢体无力、瘫痪、麻木和抽搐等。这些症状可归类为刺激症状(如疼痛、麻木)和破坏症状(如瘫痪)。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神经病患者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这与精神病人的表现不同。
综上所述,神经病与精神病属于不同范畴的疾病,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正确区分这两种疾病的概念。遇到精神病患者,应建议其前往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就诊;而对于神经病患者,则应前往神经科就诊。此外,神经衰弱与神经病、精神病也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