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工作性质划分来看,计算机专业人才大致分为三类: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研究型人才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对他们而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需要熟练应用技术原理,同时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做出合理权衡,具备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应用型人才则在企业或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发挥作用,或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具备实施信息化系统构成和配置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在本科阶段对前两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基础,但对第三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几乎空白。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需求比例不同,但实际供应情况尚未完全满足需求。
在企业招聘时,不同部门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技能有不同的期望。人力资源主管看重编程能力、操作系统知识和数据库知识,而IT项目主管则看重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还需要具备软件工程知识。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是否有参与项目或实习的经历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
为了提高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再培养成本,计算机人才培养也应遵循金字塔结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本科阶段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