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氏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百九十三位,其人口数量约为十九万六千余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约为0.01%。
和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在帝尧时期,存在两个掌管天文立法的官职,分别是和仲和和叔,这显示了“和”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在农业社会中,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和氏官职地位较高,家族也较为繁盛。这些官职后代便以“和”作为姓氏。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和姓源于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发现和氏璧,卞和的后人因此以此为荣,将“和”作为姓氏。北魏时期的鲜卑族贵族素和氏也随北魏孝文帝南迁至洛阳,改姓为“和”。之后,和姓在代郡发展成为望族,被称作代郡望。
通志氏族略记载中提到,羲和是尧时期的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其职位而成为姓氏;晋代有和徂父,汉代有和武;另外,在北魏时期,和素氏改姓为和氏,五代时期有和凝。
现如今,和氏族人遍布中国各地,如辽宁省抚顺市、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河南省南阳市、浚县、上蔡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沁阳市、唐河县、滑县、商丘市睢县、太康县、汝南县、社旗县、开封市、安阳县、周口市、洛阳市孟县,四川省资阳市、射洪县,山西省榆次市、忻州市、晋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陕西省澄城县、蒲城县、铜川市、长安县,黑龙江省尚志市,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唐县、乐亭县,广东省茂名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