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层点状角膜炎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角膜炎症,其特点多样。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常伴随慢性结膜炎,主要集中在角膜下1/3,表现为针尖大小的皮点状糜烂,呈细点状、椭圆形或圆形高出上皮的浸润病灶。红眼性角膜炎则多位于瞳孔区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呈现点状浸润,大小不一。单疱性上皮型角膜炎的上皮下点状和线状浸润迅速发展成树枝状。春季结膜炎性角膜炎通常在春季结膜炎发作时出现,表现为点线状上皮剥脱遍布整个角膜。沙眼性角膜炎位于角膜上端、沙眼血管翳末端的上皮及上皮下浸润、糜烂及浅溃疡。表层点状角膜炎在角膜瞳孔区有聚焦状的针尖大小细点状上台着色,而药物诱发性角膜上皮炎则表现为角膜全表面细点状混浊,有用药点眼史。辐射性角膜炎多见于电击性眼炎,有睫状充血、眼睑痉挛、流泪等症状,睑裂区角膜上皮弥漫性片状剥脱。
浅层点状角膜炎的自觉症状包括畏光、刺疼、酸磨、视力模糊或雾视症。点状上皮角膜炎根据其病因不同,体征各异。单纯性卡他性角膜炎多见于老年人,沿角膜缘发生针尖样灰白色状浸润或淡黄色串珠样浸润,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平行角膜缘的月牙形浅在性溃疡。病毒性点状角膜炎由病毒感染角膜上皮层或上皮下,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和肠道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常使单眼或双眼受累。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轻度水肿,结膜炎消退后,瞳孔区角膜上皮和上皮下可出现点状细小灰色点或呈点状星芒状线状混浊,荧光素染色可着色。2~3天后,这些点状浸润点变平,迅速变成树枝状或地图状浸润,融合成团。
表层点状角膜炎表现为双眼角膜上皮针尖大小炎症,无上皮下浸润,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在高倍裂隙类显微镜下观察点状着色呈椭圆形,微微高出上皮面,这种角膜炎愈合后不留瘢痕。沙眼性上皮下浸润性角膜炎在角膜上方沙眼性血管翳的末端,有粗点状表浅的基质溃疡,愈合后常留有薄翳或斑翳。钱状角膜炎则在角膜瞳孔区的上皮下出现钱币状浸润,裂隙灯检查显示浸润多在表浅基质层,愈合后常留有疤痕。点状上皮糜烂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点状上皮缺损,缺损区透明,周围角膜上皮水肿,裂隙类下直照时不易发现,患眼反复发作,常有眼睑痉挛和睫状充血。创伤性或化学清创后的浅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早期病例常发生周期性点状上皮糜烂,这些缺损糜烂修复后,上皮常遗留有指纹状或旋涡状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