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天下》篇中的“道术将为天下裂”一语,形象描绘了周代学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是学术从混沌走向细化的自然发展,也是从王官之学到诸子百家学术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是学术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上博简《曹沫之陈》提供了这一转变过程的一个实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含义。深入研究这一语句,不仅对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认识《曹沫之陈》的性质和古代学术变化的本质具有重要价值。
《天下》篇开篇回顾了周代“《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的学术统一之后,笔锋一转,指出“天下大乱”,道德不再统一,学者们各执己见,就像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各有其用,但谁也不能包容全体,这就是“道术将为天下裂”。这种“裂”是学术从统一走向多样化的表现,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真实写照。
“道术将为天下裂”是对春秋战国时代学术争鸣的一个生动写照。这种“裂”是诸子们主动探讨社会人生、独立创造思想体系的结果,是他们高涨的理性精神充分发挥的体现。在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固有礼法失去“权力话语”的背景下,每个学士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些方案因经历、感受、趣尚、学术来源、立场的不同而各异,导致了“裂”;这种“裂”带来了冲突、对立、辩难和反驳,但也促进了学理的深化和不同理论体系的形成。
“裂”的结果是学术从片面、极端的强调走向了深化和互补,经过分裂、碰撞、对立、互补、深化的过程,学理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黄金时代,诸子们并未给自己贴上“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等标签,他们的学术探讨涵盖了人生的各种问题,包括美学理论和艺术观念。其中,儒、道、墨、法四家审美理念的分化与对立,是战国时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