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味着一个人在追求自我成功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成功。这种思想体现了“仁爱”的中华美德。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该篇还涉及“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以及如何培养“仁德”的主张。
子贡问孔子:“如果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又能周济大众,这样的人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尚且难以做到。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让他人行得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指一个人要有能力帮助众人。如果自己都无法立足,又怎么能帮助别人呢?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开始形成。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相传,最终将其记录下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爱之人,应不断提升自我,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乐于助人,这才是真正的“仁”。这样的思想不仅在古代受到推崇,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