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们普遍乐于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对于不合口味的事物,往往不屑一顾。审美疲劳现象遍及各处,体现在我们对各种事物评价的倦怠上。
2. 马未都老师将审美分为四个层次:艳俗、含蓄、矫情、病态。接下来,我将以自己的理解,对这四个层次进行解释。
3. 艳俗一词虽常含贬义,但其实它并不仅仅是批判。艳俗体现了某个时代或群体的共同审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的色彩和镜头运用,就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艳俗并不遥远。
4. 含蓄,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儒家经典所塑造的君子形象,以及书法、下棋等艺术形式,都展现了含蓄的美。含蓄的审美代表了文化层面和境界的提升,是许多人所向往,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5. 矫情,这个词的理解因人而异。在美学上,矫情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形式和态度,它既不直白,也没有纯粹的境界体现,而是给事物增加了一层包装,需要观众去探索。
6. 病态,这一层次中最想强调的是“物极必反”和“吹毛求疵”。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喜好划分不同的群体,这种划分可能产生小众群体的独特审美,甚至导致某种精神偏执。
7. 审美疲劳的出现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被固化的思维和思想所束缚,因此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审美。将审美划分为艳俗、含蓄、矫情、病态,是为了作为审美的不同切入点进行探讨,也是人文进化中的演变探索。
8. 尽管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我欢迎各位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