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的《月光曲》创作于1801年,那一年他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忧虑。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版本问题是每次要谈的了,但是今天就不一样了,哈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今天推荐的版本是自己的演绎!学弹这首曲子的时候的我是和作品描述的情况是很相似的!是的,我当时正在恋爱,说出来也许要误导小朋友了,那时我高中二年级,(但是我觉得已经不是早恋了),她也是会弹琴的,两个知音。然后开始了一段传为佳话的感情,什么清纯的词用在我们身上都很合适,真的是勃拉图式的!想想又要感动了,我是个很敏感的人,所以很容易触景生情!后来到了考大学的年纪,分班了,怎么办?只能分手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就在不久前发生,是爱的力量驱动了我的天才(不好意思,说大话了),所以弹起来特别有感觉!:)可是,可是,上帝剥夺了我的天才,我在最近严重受伤,玻璃划破了右手的神经,现在再也不能弹这么高难度的曲子了(对弹过琴的人来说,把每个音符弹出来并不是很复杂,但是要弹的有感觉有意境不是那么容易的)其实版本的珍贵就是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幸好,我曾经有过磁带版的录音,以后有机会一定上传!
那么说正题,这里我推荐鲁道夫·塞金的版本,有磁带版,他是德奥大师中比较适合演绎这部作品的人,是索尼公司出品的,同专辑里还有“悲怆”、“热情”味道很纯正!但是很多人推荐吉利尔斯的DG版(同专辑中还有“悲怆”、和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弹得很有朝气。同时,他的版本比塞金的更显得自信,塞金的版本适合更成熟一点的听众。